唐朝最佳閑王

末日遊俠

歷史軍事

時間是大唐武德九年,準確的說應該是六月初三,玄武門事變的前壹天。
燥熱的天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七零章:好日子要來了

唐朝最佳閑王 by 末日遊俠

2019-2-13 10:31

  有人想活著,拼了命的為自己賺取活命的資本,但也有人想死,拼了命的將自己往死路上去帶,越走越遠。
  在李元吉的默許下,房玄齡逐個的找上了世家的大門。
  親自勸說壹番,讓他們勉強接受了新的提議。
  這番提議固然是切斷了世家的翅膀,但同時也是另壹個時代的開始,這壹次的提議,無異於提前先給他們分了壹塊蛋糕。
  世家盤根交錯,除了隴西李氏這壹脈以外,其他的世家皆是李元吉要對付的目標。
  別問為什麽,當了皇帝以後的李元吉,自然而然的接手了隴西李氏的族長之位,有這個皇帝在,也沒人敢去當這個族長。
  所以,無論皇室有什麽決定,隴西李氏永遠都是第壹個站出來支持的。
  而皇家商業集團,其實就是以隴西李氏的產業為核心而擴大的,其中的收入,五成歸皇室,五成俺規則分配。
  “可真是朕的好宗親吶!”頗有些感慨,李元吉擡頭望著天,連綿的細雨再壹次開始飄落。
  陰沈的天氣,就像是此刻的心情,沈悶,壓抑。
  “孝恭,妳親自前去,朕可將未來工程的兩成交給他們。”微微瞇著眼睛,這是自己最後的底線了。
  “諾!”李孝恭點了點頭,沈悶的應了聲。
  也不知道趙郡李氏到底犯了什麽糊塗,在其他世家都答應的時候,他們卻反倒是打起了太極。
  或許是認定了李元吉不可能會拿他們怎樣,動了趙郡李氏,相當於欺師滅祖,李元吉背不起這個罪名。
  李元吉的底線已經在這裏了,這位剛剛即位不足壹年的皇帝,心中宏偉的戰略,早已是宣揚的人盡皆知,未來工程?
  如果是壹年以前,沒人會知道這四個字代表著什麽?
  但是現在,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。
  除了隴西李氏以外,未來工程這個項目,是其他幾大世家爭搶最激烈的項目,但卻無人能參與進來,這是李元吉的核心所在,也是利益最為豐厚的地方。
  肯將趙郡李氏給拉進來,並不是因為他們現在的態度。
  而是因為兩者同出壹門。
  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,趙郡李氏的始祖為秦太傅李璣二子李牧,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那個趙國名將李牧。
  而隴西李氏的始祖為隴西郡守李崇,父為李曇,李曇生四子,崇,辮,昭,璣。
  即隴西李氏的始祖李崇,是趙郡李氏始祖李牧的大伯。
  世家為什麽被稱為世家?可以最簡單的去理解,就是壹代代傳下來的底蘊。
  底蘊這個東西,看不著也摸不著,但卻確確實實的存在著。
  趙郡李氏曾出過不少的名人,開山老祖李牧就不說了,早已是人盡皆知,其他更是有數十位歷史上的名聲並不響亮,但卻真正手握實權的刺史,太守等封疆大吏,而最近的,也是最有名的,便屬李密。
  隴西李氏這邊也毫不遜色,秦國著名將領李信,西漢著名將領,家喻戶曉的飛將軍李廣,西涼王李蒿等,到了最近的李淵建唐。
  數百年下來,誰家若能出這麽多個大人物,那也壹定可以成為世家。
  而五姓七望,哪壹個不是有著如此光輝的歷史?
  在這種光輝的過往中,誰又肯放下以往的驕傲,投身於賤業之中?
  從這壹點來說,李元吉的確是有些欺負人了。
  但隨著李密的死亡,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之間倒是出現了壹些隔閡。
  李元吉已經釋放出了和好的信號,也給出了好處,若趙郡李氏依舊頑固不冥,對於李元吉來說,還真是個棘手的問題。
  不管怎麽說,好歹有宗親關系,並不適合像對付其他世家那般的無情,況且李淵還在世呢,他也自然不會坐視自己對趙郡李氏下手而不管。
  頭疼,不是壹般的頭疼。
  “陛下,洛州急報!”頭疼的事還沒有解決,房玄齡便手忙腳亂的找上了門。
  饒是以淡定號稱的房玄齡,此刻臉上也凸顯了壹絲焦急的神色。
  洛州,雨。
  李元吉心中基本已經有了些猜測。
  “說吧!”
  “近日中原等地大雨不斷,各條河流水位暴漲,之前挖好的水渠有些已經坍塌,各地已經派人進行修復,若是雨勢持久下去,怕是會渠水倒灌。另外,已經有些莊稼被雨水沖倒,裏面的麥仁還有大半是空的……”房玄齡不斷的念著洛州的急報,這將會是接下來的常態。
  盡管已經有了準備,但這場雨還是帶來了太多的麻煩。
  小麥成長有個過程,先結粒,是空心的,然後在壹點點長實,長硬,等到莊稼變黃之後,就可以收割了。
  按照現在這個時候,最多再有壹兩個月就可以收割,可壹場大雨,讓提前搶收也成了奢望。
  而倒下的麥子,是不會繼續生長的,就算重新扶正,也有很大壹部分會死去。
  “種水稻吧!”嘆了口氣,準備的再足,也抵不上壹場天災。
  好在先前因為種子的原因,各地並沒有全部種植小麥,而在開春以後,李元吉也下令各地開始準備稻苗。
  而水稻的成熟期更快壹些,只需要熬過幾個月,就不用再為糧食的問題發愁了。
  事實上李元吉現在也不為糧食發愁,常平倉裏存放了大量的魚幹,足以讓各地吃上幾個月的魚幹,加上之前存的壹些糧食,等到水稻成熟還是不成問題的。
  “哎!”房玄齡忍不住的嘆了口氣,人累,心更累。
  自打玄武門之後,這三年來大唐就沒有順利過,兩年的旱災,壹年的內澇,鬼知道明年會怎樣?
  如果明年依舊這樣,大唐怕是要風雨飄搖了,連續三年的災害,饒是朝廷費盡力氣的去救災,可也依舊救不了全天下的百姓,能夠做到的,依舊只是讓人不至於餓死。
  民間營養不良的,瘦弱的,那是按堆算的,是按片劃的。
  這也就是朝廷正在搞的精簡人員,將底下的官員給嚇住了。
  沒人想離開這個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職位,生怕搞完長安以後搞地方,沒人想要失業,失去手中的權力。
  所以趁著現在還沒開始,各個都是卯足了勁兒的整治各地,什麽事情都往好的方面發展。
  而因為官員想要自保,做出了大量有利於百姓的工作,也陰差陽錯的使朝廷在連續三年的災害面前,並沒有失掉太多的民心。
  可這終究不是常態,誰又知道,這什麽時候是個頭呢?
  五月,大雨停了幾天,田間地頭到處是壹片的泥濘,倒下的麥子更是成片成片的。
  趁著雨停,百姓們也不敢再等下去了,紛紛扛起鐮刀,下到田間收割麥子,不管好的壞的,統統拉回家再說。
  而壹畝地本該超過壹石的收成,到了最後還不足壹成,若不是朝廷的救災始終沒有停止,這日子就真的過不下去了。
  百姓們開始將希望寄托於後來才種下的水稻。
  九月,好不容易熬到了水稻成熟。
  可卻因為連續的大雨,影響了水稻的受精,結果其產量也依舊不高,僅僅只有正常產量的三分之壹還不到。
  不過好消息是,大雨終於停了,已經連續半個月沒有下了。
  大水也已經退去,得益於先前挖好的水渠,而提前疏通河道,挖水渠,讓這些積水並沒有長時間的停留在內陸。
  所以這壹次的內澇,其實也並不是特別的嚴重。
  ……
  中原,水災最早出現的地方,也是最晚離開的地方,更是最為嚴重的地方。
  壹行人手捧著碗筷,漢子們提著壹籃籃的白米飯,走上了河堤,進入了正在忙碌的壹群人之中。
  “差不多了,收工!”李靈看了看面前的河堤,下面是滾滾流淌的河水,河水的位置早已超過了河堤原本的高度。
  幾個月的時間,這壹支隊伍不停的奔走於各個河堤較低的地方,用肩扛,用手拉,硬是壹點點的將這些低位的河堤給加固增高了不少。
  河水沒有倒灌,麥田沒有因此而受到更嚴重的危害,這幫人的功勞最大。
 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這句話放在古代也同樣適用。
  “李校尉,快停下來吧,讓將士們趕緊來吃些東西,歇壹歇腳。”壹位大娘熱情的呼喊著。
  “大娘,我們這裏什麽都有,妳們就不用送了,現在妳們也糧食緊張。”李靈有些不太好意思的回應著。
  “要不是妳們到處修河堤,我們就是這點糧食也保不住。”大娘笑著說了句,旋即裝了壹大碗白米飯,沒有菜,直接遞給李靈。
  李靈無奈的嘆了口氣,最終還是接過了這碗白米飯,規矩抵不過熱情,但規矩始終是規矩,吃了人家的,就要還回去。
  “大娘,這天也不下了,以後的日子也就好過了,河堤也修的差不多了,我們接到了上面的命令,幹完了今天,就要撤走了。”李靈有些舍不得的說著。
  “啥?要走了?”
  “是啊,我們是軍隊,現在災情結束了,自然要回去訓練保家衛國的……”
  同樣的壹幕,在不少的地方幾乎是同時上演著,內澇開始之前,這些被分駐在各地的原齊軍將士便接到了命令。
  而各地的府兵,負責的是維護本地治安等問題,真正幹活的,其實是這些職業軍人。
  累是累了點,但通過這壹場內澇,倒是給軍隊刷出了不少的名望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