席卷天下

榮譽與忠誠

歷史軍事

“逃啊!!!”
數千之眾鼠攛狼奔,誰都顧不上誰。
他們是什麽人?在很久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808章 要不要把長城拆了?

席卷天下 by 榮譽與忠誠

2019-4-3 18:28

  “是嗎?棄軍而逃?”
  “稟陛下,驃騎將軍回書,言將竭盡所能追捕。”
  劉彥目前已經過了大漠,距離雁門郡該是有個壹百五十裏左右,他們將會順著這壹條軍道,入雁門關再往東而去,經遼西郡、遼東郡入東北,視察那邊經過壹年多開發之後的實際情況。
  漢國腹地到草原的道路並不算少,那是屢次進軍草原時軍隊走過的路線,後面是被插上了指向的路牌,每隔十裏是有壹個驛站。因為是由軍隊開拓出來,沿途的驛站也屬於軍方系統,壹直是被俗稱為軍道。
  其實劉彥還算是小手筆,沒怎麽大動幹戈去修建通往草原的道路,曾經的始皇帝那才叫舉半國之力,從當時的內史郡修建通往河套的直道,是以壹種非常嚴謹的態度和規格來建。
  秦時修建的直道到後世都還保存,對於現如今就更別說,漢國其實是有利用秦時修建的那條直道,於關中向河套的輜重運輸起到相當大的作用。
  “驃騎將軍啊……”劉彥不是騎馬,是乘坐在車輦之內,有幾位重臣壹同在車上。他搖著頭笑了笑,往下說:“巴不得能追到天涯海角吧。”
  壹個人想要隱匿,要是沒有知情者舉報逃亡路線的話,想要抓住的困難度遠比想象中高,劉彥對能不能抓住苻健並沒有太在意,強大壹時的氐族已經成為過去式,苻氏入西高車該造成的麻煩已經成為既定事實,苻氏就算是想再幹點什麽,對漢國來講也就那樣,不會改變整體上的大勢。
  雁門關壹直是諸夏最重要的關隘之壹,它是依托周邊的險要山體作為屏障,選擇最有優勢的地段建設城樓,與漫長的城墻壹塊成為諸夏在北方的屏障。
  劉彥離得很遠看過去,眾多的山體延長成為壹條直線,想要進入雁門關是需要穿過由兩面山體包夾的通道。
  如果說穿過通道就算完事絕對稱不上險要,實際上過了通道面對的還是群山,能走的道路大多是彎彎繞繞,但凡是高地都能看到軍事設施,最為不可忽視的就是處於必經之路中的那壹處城樓。
  城樓除了提供通過的城門主樓之外,左側的高地之上建有要塞,右側是直接連著山體。
  要塞是壹片擁有城墻的建築群,有著相當多類似於烽燧的建築,其實那些像烽燧的建築就是要塞的箭樓,上面可以擺放兩到三架床弩,亦能提供二三十名弓弩手站立。它們被布置的方位很有講究,幾乎是將關隘城門前方射界覆蓋,同時也對通往要塞的道路進行針對。
  關隘的守軍早已經知道出巡隊伍的到來,按照流程是清空了沿途的障礙物,關隘以及城墻、要塞等地是不能有人站在明處,大部分守軍是出城門進行迎接,各處只能看到隨風飄揚旌旗。
  出巡隊伍的前導部隊通過城門,同樣是按照流程接管關隘以及各處布防點。這並不是不信任守軍,就是天子出巡到任何壹個地區必要的程序,要是天子專門下令某地守軍負責防衛行轅絕對是榮耀,不過類似的例子少到可憐就是了。
  劉彥到雁門關前的時候特意停了下來,擡頭看到的是用小篆字體雕刻在石板上的關隘名字。他所看到的雁門關稱不上整潔,城墻也不是用磚塊堆砌,實際上就是夯土的結構,個別地方是采用石塊。
  雁門關城門前的道路是被特意弄的狹隘,大概只能容納三十人並肩站立,主城門洞只能提供壹輛車通過或是七八人並肩通過。
  劉彥重新上了車輦在通過城門洞時特意算了壹下,城門洞的縱深該是有個十二米左右,裏面的左右兩側合起來有四個藏兵洞。他特意問了壹下,得知每個藏兵洞各自能容納五十人,裏面還備有儲藏起來的糧食、水和壹些軍械、柴薪、火油。
  城門洞裏面的藏兵洞可不是擺設,主要是擔負城門洞的守衛,敵軍壹旦破門而入,他們就是用血肉之軀來阻擋敵軍的推進,實在擋不住了就會放火。
  通過城門洞,進入的是壹片被四面城墻包夾起來的甕城,該處其實就是城門的第二道防線,敵軍哪怕是到了這裏還要面對四面城墻上的弓弩手,就看有沒有那個能力頂著頭頂的箭雨去突破第二道城門。
  再通過甕城的城門洞,劉彥入眼的是壹片校場,面積大概是壹個足球場的大小,周邊是用欄柵圍了起來。
  此時此刻的校場是站滿門了列隊的將士,他們在看到王旗之後皆是單膝跪地,口中山呼著“天子萬年,大漢無疆”的口號,由他們進行帶頭,各處的人都是加入進去,口號回蕩在群山之中,蕩漾著大地。
  除了校場之外,包含校場在內的這壹片區域其實就是壹片永固式的軍營,按照防禦體系構建起來的壹道道防線,又有成列的兵舍,少不了壹些武庫、糧倉之類。
  雁門關在先漢時期眾關之首,漢初的雁門關可不是現在這模樣,不說包括關隘城樓在內的防禦城墻沒現在高,就是各處高地也僅是少量的要塞。
  有相關的歷史文獻提供查證,漢初的雁門關僅是兩丈的高度,並且是四處豁口的狀態,導致當時的漢軍是要用血肉之軀去堵,屢屢被匈奴人隨隨便便地突破,肆虐的縣可不止雁門郡,是差不多整個北疆都要遭受肆虐。
  漢初並不是不想對雁門關加高加厚,甚至是日思夜想都要加強防禦工事,問題是國力上面略顯不足,再來就是擔憂會刺激到匈奴人,很多時候雁門關的守軍都沒超過三千人,都是發生戰事之後才緊急從其它地方調動過來。
  大概是到漢文帝時期,由於當時漢匈關系緩和下來,雁門關歷經十余年修修停停……主要還是不想刺激匈奴人,才將雁門關的各處城墻普遍加高到三丈,壹些高地上也建立了要塞。
  壹直到漢景帝時期,匈奴人還能屢次突破雁門關,得是等到漢帝國轉守為攻,匈奴人才無法經由長城突入漢境。
  事實壹再證明就算是有再鞏固的防禦工事,可國家整體實力不足,或者說是武力不處在優勢,關隘也僅是能夠起到壹定的防禦作用,該被突防還是會被突防。
  不管是長城還是哪處關隘,壹直以來肯定是存在防禦作用,可是更多的是起到預警和阻敵的效果,其中預警的功能要大於阻敵效用,修建長城的主要目的也是不讓胡虜想走哪就走哪,中原王朝可以更好預判敵軍的行軍路線做好防守準備或是主動攔截。
  當代的漢軍已經殺到漠北,草原已經屬於漢家疆域,長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它的軍事價值,連帶各處關隘的作用也是無限降低。
  真實情況是,但凡中原王朝能夠主動出擊草原,長城就會成為擺設,不過歷朝歷代都沒有停止對長城的重視,該撥出經費進行維護和修繕壹直沒停,歷來也是存在駐軍,只是駐軍數量的多與寡。
  劉彥自然是要上城樓總攬壹下,將周邊的地勢盡收眼底,再看處於群山之中彎彎繞繞的道路,腦海中想起了幾首關於雁門關的詩,似乎不管哪壹首都帶著十足的悲意。
  好像真的就是那樣,只要是邊塞詩大部分都少不了壹些“負能量”,不是講出塞的將士必然損失慘重,就是說出征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能回來,好像出國境作戰就是壹件九死壹生的悲催事,還真是充分體現出“防守民族”的思想觀念。
  劉彥已經很努力地在回憶,也不知道是“詩詞庫”少,郁悶地發現記憶中也就那首《破陣子·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》可算沒宣傳出國境作戰會九死壹生,問題是最後那壹句“可憐白發生”也符合邊塞詩的格式,總要加上壹些悲意。
  要不然的話,“醉裏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。八百裏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聲,沙場秋點兵”是不是很有氣勢?再來的“馬作的盧飛快,弓如霹靂弦驚。了卻君王天下事,贏得生前身後名”意境也是帶著美好期盼。
  “陛下?”桑虞不知道劉彥在發什麽呆,之前呼喚了幾聲沒得到回應,後面稍微加大了音量。他是等劉彥看過來,才繼續說道:“行轅今夜停駐此地?”
  劉彥已經不是在回憶詩詞,他在考慮要不要拆掉長城。
  長城很長,可壹開始真不是連在壹起。它的修建是始於春秋時期,目的當然是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,那個時候各個諸侯國是各修各的。隨著諸侯國互相吞並,各個戰國又延續修地球的做業,將原本各諸侯國修的城墻段連接起來。到秦壹統天下之後,真正的“萬裏長城”可算是現世,不過其實也是將原本各個戰國修的長城進行連接,再加修各處險要地帶的烽燧和關隘。
  秦長城基本是夯土結構,得說的是後世的長城其實是明清時期的產物,很多地段不再是之前朝代的所在位置。這個是必然的事情,畢竟諸夏的疆域是壹再向北推進,壹開始的長城是修建在現代山西、陜西、河北,到有明壹代是推進到內蒙區域。
  必須要說的是,其實將長城修建到最北的朝代是西漢,最遠都修到接近外蒙,西北邊是直接修到了新疆。
  “子深。”劉彥目光註視著遠處,那裏的太陽已經要下降到群山的位置,壹些地段能夠看到壹條仿佛黃龍的長城段:“寡人在想,長城可還有保留的必要?”
  桑虞非常明顯地壹楞神,歷朝歷代的君王甭管長城是不是成為擺設……不對,之前的任何朝代長城都不是擺設。反正吧,他所知道的是就沒有統治者想過要拆掉長城,相反是壹直都在維護長城。
  “陛下為何有此想法?”桑虞既是錯愕也是不解:“大漢國帑未缺啊!”
  其實現如今的漢國還沒來得及去重視長城的存在,僅是因為某壹段時間的軍事需要,專門去針對某些長城段進行修葺和加固,例如他們腳下的雁門關,河北區域的山海關,還有處於西北的玉門關。
  漢國消耗在長城的資源以整體收入來講並不算多,各郡縣出徭役也極少才會被調派到長城,徭役更多的是用在修路和各地鄉裏的建設,總體而言長城還不是國家的負擔。
  “不是資金的問題。”劉彥擡手比指點了壹下能看到的長城段,再指向遙遠的北方:“大漢是壹個進攻型的國家,我們已經打到漠北,近千裏之內再無威脅。”
  桑虞在沈默,目前的漢國的確是掌握了草原,草原的千裏之內真真實實是沒有敵人,可總要考慮壹下未來。他所考慮的是漢國能不能永遠處在進攻的位置,或者說是能不能壹直擁有草原,現在真要把長城拆了,倒是不覺得致使民族沒了史詩奇觀什麽的,等以後有需要可不是要再建?
  “寡人有時候覺得那些胡虜的壹些話沒說錯,是長城限制了漢人的開拓精神,修了壹道‘羊圈’自以為安全了。”劉彥擡手阻止桑虞要說的話,繼續往下說:“寡人所知,上古沒有長城,諸夏先民壹再向北與異族爭奪生存空間,等待有了長城卻是停步不前,甚至是處在後退。”
  桑虞很努力在回憶,壹些看到的史書很少會提到長城,就算是提到了也是關於某場發生在長城的戰爭,經常是哪壹個長城段被突破了,腹地被胡虜打草谷的怎麽怎麽悲慘。
  “大海無法阻止大漢去探索未知,長城也不該成為漢人的‘枷鎖’。”劉彥笑了壹下,後面卻是自己擺著手:“寡人不得不深思壹點,若是沒有長城,子孫後代就不會有‘打不過退到長城後’的念想,遭遇入侵會更早知道該拼命吧?”
  桑虞是壹再震驚,漢國正處於如日中天的階段,怎麽最高統治者就想到子孫後代不但會丟失草原,連敵軍都打不過得龜縮到長城後面了呢?
  很關鍵的問題,劉彥所知道的是諸夏還真的會壹再龜縮到長城後面,甚至壹再國祚被滅,還基本都是自己養虎為患,或是覺得自己很安全。
  劉彥以壹種莫測的口氣說:“長城很像壹把鎖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