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
歷史的底稿 by 張鳴
2018-5-26 06:02
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,我們的公共行政,在機構設置上,永遠膨脹得最快,在公共政策上,在收費方面永遠發育得最快。民國時有個名人,叫聶雲臺,寫了壹本小冊子,名為《大糞主義》,說是要各級行政長官帶頭掏糞 ,如果怕不安全可以派衛兵保護。當然,打死這些長官,他們也不會去掏糞,只是他們的眼睛,其實並沒有放過廁所。
當上之所好具有正面價值的時候……
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,這是中國人的古訓。都說楚王好細腰,後宮多餓死,其時,楚王治下的眾多官員的家眷姬妾如何?書上沒說,不過,按情形估計,應該也在拼命減肥,做餓死或者快要餓死狀。當然,楚王這種行為 ,由於事牽好色,按古訓是要遭到譴責的,自然不足為後世訓。可是如果上之所好,好得很正面,具有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價值的時候,又怎麽樣呢?從史書上看,好像也有問題。
閻敬銘是晚清同光中興重臣中,地位重要、作用非輕、卻不顯山不露水的壹位。閻敬銘這位西北來的陜西佬,壹生崇尚節儉,傳說中有許多他如何摳門的故事。不過,由他執掌戶部(類似今日之財政部),西太後老佛爺 想要辦個慶典,弄個熱鬧,花銀子總要有點麻煩。他最大的功勞是阻止了重修圓明園,否則,以當時中國貧弱的現狀,不知道要因此整死和餓死多少平民百姓。不過,崇尚節儉的閻敬銘,也有打眼的時候。據說此公主政山西 時,壹貫其節儉的風格,壹上任就看上了山西的褡褳布。那時候跟現在不壹樣,山西是個出商人的地方,大個的商人做票號生意,掌管天下的銀錢,小個的則什麽都做,滿世界亂竄,走到哪兒,身上都免不了有個大號的褡褳 ,什麽都往裏裝。褡褳布都是特別織就的,結實耐用,價錢還不貴,缺點是比較厚和硬,不太適合做衣服。可閻敬銘不管這個,就是用褡褳布做袍子,走哪兒穿哪兒,看見下屬有穿褡褳布衣服的,嘴上不說,眼睛裏冒著喜歡 。不久,山西的官員個個都置起了褡褳布的袍褂,外面來的官員新上任,見閻中堂之前,必然得添置壹套褡褳布的行頭,害得當地褡褳布價格直線竄升,比綢緞還貴。時間壹長,閻敬銘習慣了褡褳布的官場風景,如果有誰不 穿褡褳布的袍褂,他反倒要不舒服了。可巧,有天還真的就碰上壹位新上任的官員,穿著外面日常的官服。中堂大人不高興了,談話中,言裏言外譏刺人家奢侈。這個官員急了,說:下官實在沒有多余的錢了,添置不起褡褳 布的袍褂,只好穿平時穿的衣服來見大人。到此,閻敬銘才明白自己提倡的節儉風尚,已經變成了壹種新的奢侈。
地方首長所為尚且如此,如果皇帝也有同好,那麽效果可想而知。在清朝諸帝中,嘉慶皇帝是個苦命人,等到他上臺的時候,朝廷的錢差不多都讓他那個過於張揚、也過於風光的爹爹花光了。看著空空如也的國庫,他摳 門摳得近乎變態,不僅自己什麽錢都不敢花,甚至提倡穿補丁衣服,如果有官員真的穿了打補丁的衣服,不管官聲如何,總是會令他滿心歡喜。自然,效果是立竿見影的,壹下子大小官員就統統簡樸起來,裁縫鋪裏專門做補 丁官服賣,比新衣服價錢還高。
走私大王賴昌星說,不怕官員不貪,就怕他們沒有愛好。言外之意,只要他們有愛好,他就有辦法攻下來。其實,這個道理我們從古到今的官員們都懂。上級的愛好,在某種條件下就是他們升遷的機會。不管這種愛好是 正面的還是負面的,只要有愛好,就會有人揣摩,有人逢迎,有人投其所好,真的或者真假莫辨地裝作自己也有同好。
道理很簡單,總的來說,討好壹兩個人,總比討好眾多的百姓要來得容易得多。
【未完待續】
11987字節
姓名之禍福
人的壹生,福禍吉兇,按道家的說法,完全沒準,而且福禍相依,看起來是福,沒準走到後來反倒是禍。按佛家的說法,是福是禍,全在人的作為,所謂:若問前生事,今生受者是,若問來生事,今生做者是。不過,人 世間的事,真是難說,有時壹個人的福禍,居然只跟他的姓名有關。
晚清同治年間,有個名叫王國均的人,會試及第,殿試也取在進呈禦覽的前十名中,大富貴近在咫尺。可是,當時主政的偏是西太後,西太後聽到這個名字後,眉頭頓皺,說:好難聽呀!意思跟“亡國君”同音。太後發 話了,閱卷大臣哪敢怠慢,於是,王國均被刷到了三甲,下到地方做七品芝麻官去了。幸虧從來會試取中的沒有淘汰壹說,否則,王國均名落孫山也是有可能的。沒辦法,當時內憂外患交加,大清皇帝做亡國之君,不是沒有 可能,作為朝廷的當家人,在風雨飄搖之中,有點神經過敏,倒也不奇怪。南宋偏安小朝廷快要完的時候,也是如此,不過人家圖的是祥瑞,取了文天祥做狀元。當然,有倒黴的,就有得意的。同樣是那個老太婆,以及前後 若幹輩見風使舵的考官,在大清國就要油枯燈熄的時刻,連續兩屆的殿試狀元,怎麽看都像是看名取人,壹個是王壽彭,壹個是劉春霖。最可惡的要算是倒數第二屆(光緒二十九年,癸卯科)的狀元王壽彭,分明是主試者為 老太婆的七十大壽,特意拍的馬屁,意思是讓老太婆壽比彭祖,活上八百年。這個王壽彭,後來做了那個最著名的狗肉將軍張宗昌的老師,教這個連自己有多少個兵和姨太太都搞不清的流氓做詩,還連帶著主持山東的讀經並 尊孔大計,當然,也順手往自家撈大把的銀元,屬於荒唐有壹大把,學問壹點也無的文人。
中國民間,向來有“討口彩”的習慣,尤其在“辦事情”的時候,講究就更多。姓名如果對景了,為主人增加點吉利色彩,當然大家皆大歡喜。不過,實在來賓中有名字不那麽順眼的,大體也就糊塗過去算了,打死也想 不到找個吉祥名字的來湊趣,甚至不惜拿國家的掄才大典開玩笑。不過,板子也不能都打在老太婆身上,歷史上做得比西太後還過分的人也有。老太婆討吉利,也就是在已經取中的貢士中選擇,危害雖然不小,貓膩玩得卻不 大,而有些人討吉利,則是自己活活造出來的。比如多年衛戍北京的軍閥王懷慶,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,終於要出征了,他不僅學清朝的皇帝,從德勝門出發,而且舉行了壹個儀式:隊伍排好,王懷慶騎在高頭大馬之上,壹 個名叫王得勝的軍官跑過來,到王懷慶面前,立正敬禮,報告:“王得勝前來報到!”這個王得勝,就是王懷慶特意養在軍中的,他能做軍官,並供養優厚,僅僅是因為名字取得好。王懷慶的把戲,其實同樣軍漢出身的趙匡 胤也做過,據說趙匡胤陳橋兵變,奪了柴家的江山之後,出征北漢,隊伍開拔前夕,有叫宋捷者上書,趙皇帝未及閱書,看見名字就大喜,宋捷者,大宋告捷之謂也,於是提拔升官,厚加賞賜。以後世之事估計,十有八九, 這個宋捷上書也是趙匡胤或者他的手下特意安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