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十章

歷史的底稿 by 張鳴

2018-5-26 06:02

  幸好,就在王ND064運感到有點為難的時候,由他的學生楊度帶頭鬧起來的帝制風潮,已經有點成氣候了。有意思的是,在帝制的鼓噪中,有些遺老遺少錯會意,以為袁世凱這麽鬧,是為了讓清帝復辟,未免得意忘形 ,放肆亂叫,其中就有王ND064運的學生宋育仁。為了不讓帝制運動亂了方向,宋育仁被抓了起來,或者說客客氣氣地被請到了警察局,然後解遞原籍。對於冒冒失失闖禍的弟子,王ND064運沒有話說,只有嘆息,還 讓周媽送了二十元錢給他。這種捉放曹的把戲,通曉帝王術的王ND064運,大概是看出了其中的貓膩,也看出了其中的危險。老謀深算的他,可不打算糊糊塗塗地ND254這趟混水,於是拿周媽說事,上書袁世凱,說自 己“帷薄不修”,約束不了家人,辭掉了國史館的館長,沒等老袁照準,就夾起行李走人。周媽丟了作威作福、索賄納賄的機會,很是恨恨,但也沒有辦法(不識字,沒有看住自己的床上人寫辭呈),只好跟著王ND064運 回家。

  名士與老媽子之間不得不說的事(2)

  在晚清和民國,王ND064運屬於那種才大誌高,目無余子的人物,連曾國藩、左宗棠都不在眼裏,何況其他。無奈,命運不濟,站錯了隊,只好去做名士,既做名士,心中塊壘難平,奪他人之酒杯,無論怎麽澆,都是 老套子,難解心頭那點遺憾,非得有點驚世駭俗之舉不足以自顯,親老媽子,實際上算是壹種。事實上,王ND064運擡舉老媽子,除了滿足自家性欲之外,還附帶有笑罵官紳貶損官場的意思:管妳什麽大場合,什麽高貴的 人出席,咱就帶周媽壹起,款待我,就得款待這個鄉下來的粗鄙的仆婦,關鍵是,我帶這個粗婦,還沒有任何名義、任何名分,僅僅是賤人老媽子而已。達官貴人,夫人名媛,包括民國總統,壹並被捉弄了,又無可奈何,王 ND064運也正好借此,壹出自己不得施展的惡氣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擡舉周媽,跟他找三個匠人做弟子(木匠齊白石、鐵匠張仲ND265、銅匠曾招吉),道理是壹樣的,就是偏要找這些底層的人來和士子做伴,擡舉了 他們,就貶低了妳們。骨子裏,他並不真的看得起這些人,比如在日記裏,就嘲笑齊白石的詩是薛蟠體(而在齊白石自己看來,他的詩是第壹流的,而畫倒在其次)。

  王ND064運討厭當時官場的壹切,尤其討厭春風得意的大人物,但卻從來不出惡聲,壹切厭惡,從嘲謔出之,在近乎惡作劇的戲謔中,發泄著自己的不平。只有在自己親人遭受磨難的時候,他才會偶爾顯露出金剛怒目 的本來面目。晚年,他最喜愛的女兒所托非人,女婿不僅吃喝嫖賭,不務正業,而且大搞家庭暴力,對女兒大打出手,女兒寫信向他哭訴,他在信旁批道:“有婿如此,不如為娼”。憤憤之情,溢於言表,這樣的話,大概也 只有他王ND064運能夠說得出來。顯然,無論是遊戲人生,還是金剛怒目,在骨子裏,他老人家心氣還是不平衡,沒有看開。可是話又說回來了,古往今來,誰又能真的看得開呢?那個時代,作為士大夫,壹生誌向,大而 言之,是治國平天下,內聖外王,說的實在壹點,則是學成文武藝,貨與帝王家。所以,科考成敗,人稱得售與否,也就是說,賣沒賣出去,當然真的賣出去,還要看以後的官運如何,或者說賣出了個什麽價。既不得售,或 者窮守鄉裏,郁郁而終,或者煮字療饑,賣文為生,再就是做名士了。比較起來,做名士如果做得巧,做得有水平,日子還算過得最舒服的。不過,做名士必須有條件,條件就是自家得有點本事,而且社會上還要承認,否則 脾氣和瘋氣,就都耍不起來。

  留辮子的大師

  民初的學界,有兩位大師級的人物是留辮子的,壹位辜鴻銘,壹位王國維。兩位對於腦袋後面的辮子,都還挺在意,打死都不肯剪了去。王國維的辮子,每天早上都是夫人給梳,據他女兒回憶,有次她娘梳煩了,說:“ 別人的辮子全剪了,妳還留著,多不方便。”王國維半晌無語,過了壹會冷冷地說:“留著便是留著了。”辜鴻銘更過分,不僅自己腦後拖著小辮子,連自家雇的黃包車夫,都必須是留辮子的主兒;車夫拉上辜先生跑起來, 前面壹條大辮子,後面壹條小辮子,壹左壹右,甩得好看煞人。

  兩位留辮子,從表面上看,都跟前清有那麽點關系,可是,洋文說和寫都比中國話順溜的辜鴻銘,留辮子,無非是表示自己特立獨行,凡事跟別人不壹樣。別人喊共和,我偏保皇;別人穿西裝,我偏馬褂;別人留洋發, 我偏留辮子;別人提倡壹夫壹妻,我偏納妾,而且還有理論:男人如同茶壺,女人如同茶杯,壹個茶壺必須配幾個茶杯,而不能壹個茶杯配幾個茶壺。王國維卻不同,他留辮子,真的說明他對前清有感情。民國最初的壹二十 年,有類似感情的讀書人並不在少數,主要是因為民國搞得不好,國家混亂,民生塗炭,大家有點懷舊也是正常的,懷舊不見得是希望復辟,也不見得都是遺老遺少。作為舊學浸潤頗深的飽學之士,王國維有懷舊之思,更是 情理之中。不過,靜安(王國維的字)先生跟壹般人的懷舊還有不同,他做過清廢帝溥儀的師傅,陪著“皇上”在故宮的南書房讀過書。小皇帝不僅對王師傅很尊重,而且還有點感情。靜安先生高度近視,吃飯的時候,只能 看見眼前的菜,溥儀就替他把其他的菜夾過來。按說,從小受慣了端架子教育的小皇帝,是不大可能如此伺候人的,可是,當時的溥儀已經被洋師傅莊士敦教壞了,而且見過新派人物胡適,會做新詩“匹克,尼克,來江邊” ,所以,對師傅有點表示也正常。不過這麽壹來,我們這個天天關在書齋裏讀書,忠厚到了迂腐的老實頭靜安先生可就受不住了。小皇帝雖然已經退位,但在法理上,他還是皇帝,並沒有變成平民;況且,在那些對清朝有好 感的人眼裏,皇帝頭上的光環並沒有褪色多少。所以,小皇帝的這點表示,在靜安先生心裏,想必份量不輕。

  我們知道,1927年6月2日,在北伐進軍的凱歌聲中,靜安先生在頤和園投水自盡。關於先生的死,歷來有各種解說,羅振玉說是殉清,還張羅著給王國維請謚號;陳寅恪說是殉文化;梁啟超說是由於革命的刺激;甚至解 放後還有人說是被羅振玉逼的。其實,羅、陳和梁說的都有道理,王國維的遺書上說,“五十之年,只欠壹死;經此事變,義無再辱。”事變應該指的就是大革命,1924年馮玉祥逼溥儀出宮的時候,王就在現場。皇帝被逼出 宮,肯定算是壹辱,而眼下北伐革命又快要到了,所以不能再辱。丈夫不能再辱,典出於李陵,這裏,雖然沒有君辱臣死的執拗,但要說跟前清沒有壹點關系,恐難服人。當時大革命的聲勢,的確有些嚇人,葉德輝被處死, 固然罪有應得,但此人畢竟是個讀書種子,遠遠聽了,未免狐悲兔死,物傷其類,心裏發毛。王國維是書齋裏的人物,內向而寡言,對外界的事情,壹向不大明白,可內心的敏感度卻相當高。馮玉祥逼宮,據當事人回憶,並 無兇險可言,馮也絕對沒有傷害廢帝的意思,可在王的眼裏,卻是驚濤駭浪,白刃炸彈。所以,把北伐的到來想像得過於可怕,也是自然的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